网上有关“书法的八个运笔方法”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书法的八个运笔方法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折笔
方笔多用折笔,折笔起初是两笔写成,一横一竖,而后演化成笔锋的翻转,从而显现出方形的棱角,从而显现出生机与活力。
2、提笔
书法上的提按时相对的,笔锋有粗细,要根据笔画的需要有提按,所以,提与顿是相对的,相互依存的,提笔大多用于横画的中间及字的转折连接处、露锋出锋时,即前人所说:“密处险处用提”,注意提不要过虚、过细。
3、驻笔
驻笔的用笔力量小于“顿”与“蹲”,在运笔很短的转换间隙使用,也就是“稍停”,力可以施加到纸上,是为了准备下个笔势的开展,如横划的起笔、收笔之前都要顿,在顿之前先要稍停驻一下笔,然后再铺毫按顿,其它如转折处顿笔前,捺笔顿笔出捺前都要驻笔,以蓄势为顿笔作先导,清·蒋和曾说:“驻,不可顿,而行笔又疾不得,住不得,迟涩审顾则为驻”。
4、顿笔
顿笔相对于按笔,根据笔画的需要用力下按,所谓“力透纸背者为顿”,字的收笔处或转折处常用顿笔,其力度大于“蹲笔”和“驻笔”,在书写过程中,提与顿时常交错使用,有时提笔在前,有时提笔在后,所以要注意协调,提按顿笔在行草中交互使用更是密切,正是由于提与顿的交互使用才形成了点画线条的轻重粗细变化。
5、衄笔
即是运笔时既下行又往上,写钩点的时候,原来顿笔后挫锋下行的笔,突然地又逆转而上,即为衄笔,由于衄笔取逆势,增加了笔锋与纸面的摩擦力,充实加强了笔力,使点画线条更加苍劲,例如,颜真卿的楷书多“鹅头钩”,就是把钩衄回到一个鹅头形的势态后,再出钩。
6、蹲笔
蹲笔与顿笔相似,但力度较轻,粗细变化的过程中有过渡性的动作,即是用蹲笔法,唐·张怀灌在用笔中说蹲笔是:“缓毫蹲节,轻重有准是也”,蹲笔和顿笔常用于笔画的转换过渡处,因此,起着调节换笔的作用。
7、挫笔
就是运笔时突然停住,以改变方向的笔势,大都是在转角处,先顿笔,然后把笔略提起,使笔锋转动,从而变换方向,可见挫笔就是顿笔后又有一个微小位置移动,使笔法表现更加完美,以弥补顿按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如写钩或转折处,顿按完笔后还不足完成笔姿,这时把笔锋微微提起挫动一下,既可作调整,又可作转换笔势以利于行笔,注意挫锋要有分寸,过分则做作,太微小又不便表现笔姿和转换运笔。
8、抢笔
抢笔相对于折笔而言,折笔速度较慢,抢笔速度较快,当提笔入纸时,空中先落笔起势,或提笔离纸时在空中的回力动作,如写横时,一般在起笔处先竖下再折笔向上,即横画直落笔,向右形成一个三角形的内折线,而采用抢笔时,即可临空作成这一折笔动作,而后迅速落纸,即“虚抢”,写行草时,行笔较快,运转幅度增大,就可用抢笔起笔或收笔。
书法的用笔笔法具体可以归纳为中锋、偏锋、藏锋、露锋、逆锋、顺锋、方笔、圆笔、运笔方向、用笔技法等等。
中锋是在笔毫的正中,作书时将笔的正中之锋保持在笔画的中间,就能使点画圆满遒劲。这是因为笔在点画中间运行时,墨水顺笔尖均匀地自两面渗开,达于四面,点画就没有上轻下重或左轻右重等缺点,这样的线条就带有丰润圆劲,富有立体感的特点。中锋之法乃是最基本笔法。
偏锋,又称侧锋,就是用笔时将笔偏于一侧,中锋也偏到笔画的一边,所以写出的点画一边光一边毛,一边浓一边枯,常呈锯齿形。
藏锋,具体地讲就是藏头护尾。即把笔锋藏在点画中间而不直接外露出来。藏头,就是指起笔,要“横画直下,直画横下”,“欲右先左,欲左先右”。护尾,就是指收笔要“无往不收,无垂不缩”,把笔锋最后护起来。藏锋的笔画给人以含蓄沉著,浑厚凝重之感。藏头是将笔尖逆落纸上,锋藏而行。护尾是将笔毫回收锋尖。
露锋,又称出锋,即不回收掩藏,这大多是用在一笔之末,指露出笔锋的收笔动作。主要笔画用藏锋时,副笔可用露锋。藏锋中显示笔力骨气,露锋时要丰实遒劲。
逆锋,就是落笔的笔锋朝运行相反的方向入纸,藏锋就是运用逆锋写出的。此种方法把笔锋痕迹裹藏在里面,使笔画有含蓄、饱满感,同时也为落笔后的行笔铺毫作好准备。而露锋起笔,顺笔锋前进,不再折回,或一笔画的最后末端不作回锋,而是顺逆直出,就是顺锋,顺锋有种飘逸流畅感。但顺锋不可露得太长,这样就会产生轻飘油滑感,要注意分寸。从某种意义上讲,顺锋、逆锋是露锋、藏锋的具体表现。
方笔与圆笔是笔画的二种不同形态,一般来讲以有棱角者为方笔,无棱角者为圆笔。方笔是在点画线条的起止转折上,运用“顿笔方折”的方法形成棱角,即“折以成方”,给人以刚健挺拔、方正严谨之感。圆笔是在点画线条的起止转折上,运用“提笔圆转”的方法形成圆润之势,使之不露筋骨,内含浑厚遒劲,即“转以成圆”。要了解方笔与圆笔是不同的用笔方法所产生的形式。方笔与圆笔是书法线条的基本表现形态。
“永”字八法,即以“永”字八笔顺序为例,阐述正楷笔势的方法。
永字八法其实就是“永”这个字的八个笔画,代表中国书法中笔画的大体,分别是“侧、勒、努、趯、策、掠、啄、磔”八划。
1、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
侧是倾斜不正之意,点应取倾斜之势,如巨石侧立,险劲而雄踞。如点成平卧或正立,则呆痴失势。永字点以露锋作收,是为与下边横画相照应。
2、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
横取上斜之势,如骑手紧勒马缰,力量内向直贯于弩(竖)。如卧笔横拖或下斜则疲沓无力。逆锋落笔,缓去急回,保持“逆入平出,有往必收”之势,不宜顺锋滑过,以免轻飘板滞。
3、竖为弩(同努,用力也)
努是有力的意思,竖画取内直外曲之势,如弓弩直立,虽形曲而质含无穷之力。所以竖画不宜过直,须配合字体之全局,于曲中见直,方有挺进之势。过直如枯木立地,虽挺直而无力。
4、钩为趯(跃的样子,同跃)
谓作钩时,先蹲锋蓄势,再快速提笔,然后绞锋环扭,顺势出锋,力聚尖端。如人要跳跃,需先蹲蓄力,然后猛然一跃而起。锋不平出,为的是与策(挑)画起笔相呼应。
5、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
策本义是马鞭,这里其引申义策应之意。挑画多用在字的左边,其势向右上斜出,与右边的点画相策应,形成相背拱揖的形势。永字的策画略微平出,主要是与右边的啄(横撇)相策应。两个笔道虽错落不相地称,而其心气相通相应。势略上仰,用力在发笔,得力在收锋。
6、撇为掠(掠是拂掠之意)
如篦之掠发,状似燕掠檐下。谓写掠画应如以手拂物之表,虽然行笔渐渐加速,出锋轻捷爽利,取其潇洒利落之姿,但力要送到末端,否则就会飘浮无力。
7、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
谓写横撇应如鸟之啄食。行笔快速,笔锋峻利。落笔左出,锐而斜下,以轻捷健劲为胜。
8、捺为磔(磔音窄,裂牺为磔,笔锋开张之意)
这里有两层意思:其一指磔画在字体结构中的作用而言,磔本义是指肢解祭祀用的牺牲,含解体张裂之意。楷书中的捺画承隶书的波磔而来,而隶书的波磔正是为了解散小篆屈曲裹束的形式,使字体向外开放。所以隶书又叫分书,楷书中的捺也起到这个作用。楷书捺笔,力虽内聚形却外张,使字体开展舒畅、开放。其二是说这一笔直要写得刚劲、利刹、有气势。磔本义是肢解,肢解必以刀劈,磔画即取刀劈之意。写时要逆锋轻落,右出后缓行渐重,至末处微带仰势收锋,要沉着有力,一波三折,势态自然。
关于“书法的八个运笔方法”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代建军]投稿,不代表同舟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dtzcl.com/tz/3115.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同舟号的签约作者“代建军”!
希望本篇文章《书法的八个运笔方法》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同舟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书法的八个运笔方法”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书法的八个运笔方法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1、折笔方笔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