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周代古代舞蹈史”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周代古代舞蹈史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舞蹈 ,一般有音乐伴奏的、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古代臣子朝拜帝王时做出特定的舞蹈姿势,是一种礼节。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一般用音乐伴奏。那周代的时候是什么情况呢?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周代古代舞蹈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周代古代舞蹈史
周朝的最高统治集团像商朝的国君们一样重视乐舞祭祀,不但注意发挥乐舞?通神?的作用,而且更加重视乐舞?治人?的作用,充分发挥音乐舞蹈的社会功能。
传说 周武王伐纣的时候,军队在商丘宿营。士卒?前歌后舞?,通宵达旦。又传说武王伐纣时,得到了巴人的支援。巴人用歌舞慑服了敌人,这就是后来汉代的《巴渝舞》。
周王朝建立后,为了巩固胜利成果,加强对分封诸侯的控制,从 政治 到 文化 制定了一整套的典章制度。
史书上说?周公制礼作乐?。说的是在周公旦的主持下,明确了?宗法制?,用血缘关系把诸侯控制在周天子之下,又建立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阶梯式的等级制度。宗法制和等级制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严格的君臣、上下、父子、兄弟、亲疏、尊卑、贵贱等 礼仪 制度。为了体现和巩固礼仪制度,周公又主持制定了一套为出征、会盟、饮宴、婚娶、丧葬服务的乐舞制度。
从周公?制礼作乐?开始,乐舞就被当作了?载道?的手段,发挥着政治作用。舞蹈被纳入了?雅乐?体系,成为?礼治?、?乐治?的工具。统治者用乐舞来纪功德、祀神祇、成教化、助人伦。?舞以象功?、?舞以象德?成了雅乐的宗旨。
周朝初年,在吸收商朝文化思想的基础上,集中整理了前代的乐舞遗产《云门》、《大章》、《大韶》、《大夏》、《大濩》,又新创制了《大武》,合称《六代舞》。
《六代舞》也称《六大舞》,都是纪功德的乐舞。《云门》歌颂黄帝?大施 天下 道而行之?,《大章》歌颂尧之大德彰明于天下,《大韶》歌颂舜以文德治邦,《大夏》歌颂禹治水之功,《大濩》歌颂汤灭夏桀以拯救万民,《大武》歌颂武王伐纣灭商的伟大功绩。每一部乐舞都有明确的主题,都是表彰某个圣明的先王的功德。
这六套乐舞的舞蹈可分为两类。前四种属文舞,后两种属武舞。文舞时,舞蹈者手里拿着 乐器 ?龠?(排箫)和鸟羽?翟?。武舞时,舞蹈者手里拿着干(盾)戚(斧)。
所谓?文?是指以文德定天下,?武?是指以武功取天下。舞者手中所执的道具龠、翟、干、戚等,都有象征的意义,舞蹈的每一动态也都有具体的象征意义。
《六代舞》是周朝的?雅乐?,演出仪式隆重。所奏的音律,所祭的神祇,都有定制:舞《云门》时,奏黄钟,歌大吕,祀天神;舞《大章》时,奏太簇,歌应钟,祀地祇;舞《大韶》时,奏姑洗,歌南吕,祀四望;舞《大夏》时,奏蕤[rui緌]宾,歌函钟,祭山川;舞《大□》时,奏夷则,歌小吕,享先妣[bi比];舞《大武》时,奏无射,歌夹钟,享先祖。
《六代舞》中有五种是前代乐舞,唯有《大武》是周人的创作。这是一部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的乐舞。《吕氏春秋》说《大武》的作者是周公。这部乐舞表现武王克商的丰功伟绩。演出时,隆隆的鼓声响起来,舞队全副武装巍然肃立。唱起雄壮的歌,以战阵的形式开始舞蹈。舞分六段:第一段表演出兵,第二段表现灭商,第三段描写向南方挺进,第四段表现平定南方边疆,第五段歌颂周公和召公的功绩,第六段舞队列队肃立,表示对周武王的崇高敬意。六段舞蹈的差别,除动作外,主要是队形的变化。舞蹈时唱的 歌词 ,有一部分保存在《诗经?周颂》中。
周代的雅乐中除了上述的《六代舞》,还有《六小舞》,它们是《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
《六小舞》也是祭祀乐舞。
《帗舞》用来祭祀社稷,舞者执全羽或五彩缯而舞。
《羽舞》用来祭祀宗庙,舞者执杂色散羽而舞。一说是用来祭祀四方。
《皇舞》也叫《?》,是祈雨的舞蹈。舞者头上插着鸟羽,上衣也用翡翠羽毛装饰,手里还要拿着五彩的鸟羽。
《旄舞》用来祀辟雍,舞者手持牦牛尾,有人说《旄舞》就是《隶》。
《干舞》用来祭山川,舞者持盾牌。
《人舞》祭祀宗庙和星辰,人们徒手而舞。
此外,周朝还有一种重要的武舞《象舞》,也就是《象箭〔shuo朔〕》。箭是一种竹竿。有一种说法是,殷人能驱象作战,周公打败了殷人,取他们驯象的舞蹈来宣扬自己的武功。
所有这类雅乐,周朝的统治者都很重视。演出时舞队的人数有严格的等级界限。当时乐舞的行列称?佾[yi义]?,每佾八人。天子的乐舞用八佾,就是用64人组成的舞队。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这种规定体现着礼仪制度,绝对马虎不得。稍有不慎,失了礼,就是莫大的政治错误,甚至成为被鸣鼓而攻之的罪状。
周王朝规定参加这些舞蹈表演的都是王室贵族子弟,而且把这些乐舞作为贵族子弟(所谓?国子?) 教育 的必修科目。当然,作为老百姓的?野人?也是要学习礼乐的。若论对乐舞的重视,周王朝是超越前人的。
王室贵族的子弟13岁就要开始学习?小舞?,15岁要学?象舞?,20岁要学?大舞?和各种祭仪。这些乐舞都学通了,才能去做各种各样的官。周朝还设立了专门的乐舞机构叫做?大司乐?,管理乐舞的演出,并负责乐舞教育。
周朝之所以如此重视乐舞和乐舞教育,完全是为了文化控制。周王朝的统治者坚信?乐?可以和?礼?互相补充。周朝初年?制礼作乐?的基本精神,按孔子的解释就是为?仁?。也就是通过?乐?来把人情节制在?礼?的范围内,通过乐舞来强调民族、宗族的认同。通过乐舞教育的普及,又可实现文化的认同。所以,孔子对《六代舞》和《六小舞》都称颂备至。孔子在齐国观看了《大韶》,认为尽善尽美,竟乐得三月不知肉味。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认为要使青年成才,做一个完美的人,必须进行乐舞的教育。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也就是说,要成为人格完善的君子,必须先学诗,再学礼,而道德修养的最终完成,一定要依赖于乐舞。从《论语》、《礼记?乐记》、荀子《乐论》等有关乐舞的论述,我们知道先秦儒家很重视乐舞的修身养性的功能。他们认为通过乐舞的熏陶,人的精神面貌,情操志趣都会发生变化,可以变得正直而温顺,宽厚而严肃,变得心胸开阔,志高气壮。人们合着《雅》、《颂》的旋律与节奏,在有规律的动作韵律和姿态中,在有条理的队形变换中,能去掉粗俗的举止,去掉散漫的行为,做到步调一致,仪态端庄,成为?文质彬彬?的君子。乐舞不仅能使人格完善,而且能产生移风易俗的社会作用。乐舞训练可以使人感受到王权的威严,等级的尊卑,有助于?德治?。所以,在儒家的教育科目中,?乐?(包括音乐和舞蹈)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六代舞》、《六小舞》等雅乐,不仅用在祭祀仪式中,也用在贵族诸侯的宴会上。传世的战国宴乐渔猎攻战纹铜壶上,铸造出的宴乐图中,有精美的舞蹈场面。周朝的诸侯各国间有频繁的外交活动。在接待外宾或会盟时,都少不了雅乐歌舞。
这些?雅乐?被统治者视为经典,称之为?先王之乐?。因长期用于宗庙祭祀,充分体现了特殊的政治目的和宗教色彩,形式上日趋刻板与僵化,逐渐失去原有的生命活力和艺术感染力。
和雅乐相对的,是民间流行的俗乐,它是老百姓们参加的歌舞,也称作?新乐?。
周代各国民间有着各式各样生动活泼的歌舞。从现存的一些文献中,可以揣摩出当年各地?俗乐?的热闹情景。《诗经?陈风》有《宛丘》一篇:
子之汤兮,宛丘之上。洵有情兮,而无望兮。
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
坎其击缶,宛丘之道。无冬无夏,值其鹭?〔dao道〕。
按高亨《诗经今注》的解释,?子之汤兮?的?汤?,就是?荡?;?无望?之?望?是?名望?、?声望?。用现代汉语译出,即为:
姑娘姑娘摇呀荡,
跳舞跳到宛丘上。
摇摇荡荡真有情,
可惜没啥好名望。
丁丁冬冬敲着鼓,
宛丘下边来跳舞。
不管冬寒和夏暑,
一年四季玩鹭羽。
丁丁冬冬把缶敲,
跳舞跳上宛丘道。
不管冬寒和夏暑,
一年四季玩鹭?。
写的是陈国的人民敲着鼓,敲着缶,拿着鹭羽、鹭?等舞具,在宛丘上下和道途上跳舞。无论寒暑,一年四季兴致都很浓。《诗经?陈风》还有一篇《东门之枌[fen坟]》,也是写跳舞的:
东门之枌,宛丘之栩。子仲之子,婆娑其下。
榖旦于差,南方之原。不绩其麻,市也婆娑。
榖旦于逝,越以鬷[zong宗]迈。视尔如荍[qiao桥],贻我握椒。
高亨《诗经今注》说?鬷?是一种锅。?迈?为远行。根据高亨的解释,译成现代汉语,即为:
东门长着白榆,
宛丘长着柞树。
子仲家的姑娘,
爱在树下跳舞。
遇到好日子就溜,
南原上边去走走。
只顾婆娑起舞,
绩麻的正事全丢。
碰到好日子就躲,
出门还带上饭锅。
我看你真像朵锦葵,
你送我花椒一握。
写的依然是陈国人到宛丘跳舞,男女青年在 节日 里如痴如醉寻欢的情景。陈国的都城在现在河南淮阳。宛丘位于都城南三里。至今在淮阳宛丘故地,每年三月三仍有盛大的节令歌舞集会。届时万民云集,歌舞终日,盛况依稀当年。《诗经》里描写歌舞的诗篇还有不少。经孔子整理过的《诗经》,既是歌词,也是舞词。《墨子?公孟》有?歌诗三百,舞诗三百?的说法。
周代不仅中原地区民间有丰富生动的舞蹈,就是生活在边远地区的民族,所谓?四裔?,也有丰富多采的舞蹈活动。例如,云南开远出土的春秋战国时的铜鼓上,铸有芦笙舞、干戚舞、矛舞、羽舞等各种舞蹈生活图像。
普天下的俗乐和雅乐,共同组成了灿烂的周朝舞蹈文化。
周代是中国乐舞蓬勃发展的时代。不仅知名的《六代舞》、《六小舞》等,以巩固的地位使用于礼仪,而且在贵族的宴饮游乐之中还流行着具有楚国风格的《激楚》、《结风》,和服饰华美、场面壮观的《万舞》等著名舞蹈。河南、安徽、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出土过不少春秋战国时代乐舞文物。如湖南长沙出土的战国 彩绘 舞女漆奁,河南信阳出土的楚漆锦瑟乐舞图,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漆绘鸳鸯盒上的舞人图等,都生动地展示了当年贵族宴乐中的舞蹈场景。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先王之乐?渐渐失去其魅力与权威。?新乐?以勃勃生气成了人们宣泄情感的艺术,受到社会各阶层的欢迎。《乐记?魏文侯篇》记载了这样一件有意思的事:魏文侯问子夏说:?我一本正经地观赏古乐,可是提不起精神,唯恐会睡着。但是,一见那种被称作?郑卫之声?的新乐,却一点也不知疲倦。请问古乐为什么会那样?新乐为何有这样的效果魏文侯大惑不解的问题,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那就是乐舞艺术只有与当代人的生活和感情联结在一起,才能产生巨大的感染力。丰富多采的俗乐歌舞的生命力正在这里。
生动活泼的民间歌舞,和活跃于贵族生活中的专业伎乐,组成了春秋战国时期盛极一时的?新乐?。在全社会的文化以至于政治生活中,?新乐?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后世乐舞艺术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周代声势浩大的乐舞锻炼出人数众多的专业乐舞艺人。他们被称作倡优、女乐。有些地方成了知名的歌舞艺人之乡。古书中常常提到?赵女郑姬?。《史记?货殖列传》说:?赵女郑姬,设形容,揳〔xie些〕鸣琴,揄〔yu俞〕长袂,蹑利屣,出不远千里,不择老少者,奔厚富也。?是说郑国、赵国的舞女们,为了谋生而打扮得漂漂亮亮,带上乐器,穿上长袖舞服,踏着轻便的鞋子,不远千里奔赴天下各地。中山国也是以歌舞艺人世代相传而出名的。楚国舞蹈更是声名远播。楚王好细腰,楚国舞人舞长袖、扭细腰的舞姿,在春秋战国时代是有代表性的,影响所及直达汉代。
据史书记载,春秋战国时代已经涌现了一些天下闻名的舞人。如中国 历史 上著名的美人西施,就是一位训练有素的杰出的舞蹈家。燕昭王宠爱的两个女子旋娟和提嫫,也是杰出的舞蹈家。她们善于表演《萦尘》、《集羽》、《旋杯》等名舞,在铺着四五寸厚的香屑的席上舞蹈,竟留不下足迹,可见其体态之轻盈。正是这些舞蹈艺术家,把表演性舞蹈提高到新的水平。
中国古代舞蹈史的概括
用简明的话来说,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但是,这个人体动作,必须是经过提炼、组织和美化了的人体动作--舞蹈化了的人体动作。另外,属于人体动作范畴的艺术也有许多种,如杂技、哑剧、人体雕塑、韵律操等等。所以,舞蹈不同于别的人体动作艺术的主要方面是:它是以舞蹈动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着重表现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表现手段所难以表观的人们的内在深层的精神世界--细
腻的情感、深刻的思想、鲜明的性格,和人与 自然 、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以及人自身内部的矛盾冲突,创造出可被人感知的生动的舞蹈形象,以表达舞蹈作者(舞蹈编导和舞蹈演员)的审美情感、审美理想,反映生活的审美属性。另外,由于人体动作不停顿地流动变化的特点,它必须在一定的空间(舞台或广场)和一定的时间中存在;而在舞蹈活动中,一般都要有音乐的伴奏,要穿特定的服装、有的舞蹈还要手持各种道具,如果是在舞台上表演,灯光和布景也是不可缺少的。所以,也可以说舞蹈是一种空间性、时间性和综合性的动态造型艺术。
民族舞蹈的历史发展
一、高峰时期:
1、第一高峰期是周代,周代从社会制度上来看,逐渐从奴隶制进人封建制。在
经济上比过去有了较大的发展,文化思想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2、第二高峰期是汉代,汉代正处于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经济发达,国力强盛,国内各民族之间交往频繁,因此是中国乐舞艺术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
3、第三高峰期是唐代,唐代是我国历史上乐舞艺术高度繁荣和发展的时期。由于唐朝国立强盛,政治稳定,对外贸易发达,文化交流频繁,这就为乐娜艺术的萦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相同点:
1、都是长治久安的盛世大一统王朝。
2、皇帝政治都有相对清明的时期,所以带来人们艺术上的追求。
三、不同点:
1、政治文化不同。
2、对异民族文化吸收不同所带来的舞蹈风格迥异。
扩展资料
舞蹈历史:
其主要形式是有关狩猎、劳动的舞蹈。在内蒙古阴山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岩画上,刻画着狩猎舞的形象。人扮成飞鸟、山羊、狐狸等动物。有的头饰鹿角、羽毛,有的带尾饰。这种舞蹈的产生,与狩猎密切相关。
由于原始社会的人们对大自然现象的理解不足,产生了畏惧感,逐渐形成了原始的宗教信仰──图腾崇拜。
把动物、植物或自然物作为圈腾,认为图腾能为人赐福或降灾,把图腾奉为祖先和保护神从出土文物和古代岩画上见到的人面蛇身、鸟身人面、人面兽身的形象,就是氏族图腾的形象。
百度百科―中国古代舞蹈
一、原始舞蹈
原始舞蹈是“劳动者的动作的单纯的再现”.《尚书》中有“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的记载.意思是拍打着石刀、石斧之类的劳动丁具作为伴奏.化裴成各种野兽的人群翩翩起舞。
《吕氏春秋》中也有一段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舞者拿着牛的尾巴,跺着脚边舞边唱。
舞蹈实际上是原始人类劳动场面的虚拟性再现。
亦见于彩陶盆上的原始集体舞。
巫舞——“巫”字在甲骨文中是象形字.是一个人展开双手,各执牛尾而舞的样子。
据说夏禹曾亲自编舞。
到商代.成汤也善跳巫舞.宫廷流行“巫风”。
春秋战国时期.楚地巫风极盛.美丽的女艰扮演成云神、水神、山神等,载歌载舞,场面宏大而隆重。
舞蹈家
万人、女乐、倡优等等
二、六代之乐
周代将古代乐舞加工整理,又创制新的乐舞.成为“六代之乐”:黄帝时代的《云门》、帝尧时代的《大成》、帝舜时代的《大韶》、大禹时代的《大夏》、成汤时代的《大澧》、周武时代的《大武》。
三、舞种
万舞一一在不少典籍中多次提到的《万舞》,可能是发端于夏商盛行于春秋哔国时期的著名舞种之一。
雩(yfi)舞一一巫舞的特殊形式.是古代先民向上天求雨、期盼庄稼丰收而举行的舞蹈仪式。
《说文解字》中说:“雩.夏祭乐于赤帝以祈甘雨也。”
傩舞一一种驱逐役鬼.带有神秘色彩的原始宗教性舞蹈.场而盛大.周代宫廷定期举行“国傩”.各诸侯同乃至民问也举行傩舞仪式。
文舞——表现渔猎收获的喜庆舞蹈.舞者左手拿筲(yu0)(一种编管乐器),有手持翟(有羽毛装饰的道具)而舞。
在六代之乐中.《云门》、《犬成》、《大韶》、《大夏》都属于文舞。
武舞——表现以武力征讨异族而建功的舞蹈.舞者持二r(盾)戚(斧)而舞。
六代之乐中.《大漤》、《大武》都属于武舞。
小舞一阁代统治者制定的六种祭祀性的舞蹈.它包括帔(f凸)舞、羽舞、皇舞、旄(mdo)舞、干舞、人舞。
雅舞——义称“稚乐”.指宫廷乐舞.用于朝会礼仪和祭祀活动。
场面隆重.气氛严肃.节奏较缓慢。
雅乐规定.天予用“八佾(yi)”:舞队共八排,每排八人.共6 1人。
俗舞——又称“俗乐”,指民间舞蹈,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气息。
史载,春秋时的“郑卫之音”,舞者朱唇皓齿,纤手素足。
舞步轻盈。
《阳阿》、《康乐》、《萦尘》、《集羽》、《旋怀》
《萦尘》的舞姿能给人以飘忽不定之感,舞蹈者简直像融汇在空际萦绕不落的轻尘之中;《集羽》的特色更是以轻柔飘逸见长,如随风聚拢的羽团飘飙荡漾;而《旋怀》之舞表演起来.柔韧的舞姿体态旋绕缠蔓,似乎能够“人怀袖也”。
这些舞蹈显示了舞者高超的技艺,有很强的控制身体与气息的能力,柔韧、弹性、力度、轻捷均训练有素,其技艺水平之高不是一般舞人所能达到的。
统治阶级对表演性舞蹈不断提高的欣赏要求,必然强化乐舞伎人的专业程度和舞蹈技艺训练。
专为统治者服务的“万人”、“女乐”和“倡优”也应运而生。
再从《诗-简兮》的描述记载来看,对万人所应具备条件的要求是相当高而全面的,为培养和妆扮他们所耗费的资财也是很大的,表演《万舞》的万人,必须是身材修长俊秀容颜姣好者,万人为保持颜面的俊美红润而不食糠糟,为了衣着的鲜艳夺目而 *** 短褐,因此耗费大量钱财。
袖舞
中国素有“长袖善舞”一词,这一词语便是对袖舞所具有的舞蹈特性的概括描绘。
中国古典舞的袖舞主要是由中国戏曲的“水袖”提炼而成的。
水袖作为服装道具在舞蹈中出现,不仅是对肢体延展空间的放大,更是对情感传递的延伸。
探寻中国舞蹈的发展历程,从出土的原始彩陶盆上(图1①),我们可以看到原始人在图腾祭祀中持巾起舞的表演场景。
四、舞蹈家
春秋时.晋同有优施,楚国有优盂.秦围有优旃(zhan)等等,都是宫廷舞蹈家。
西施——是值得单独提到的春秋时期著名宫廷舞蹈家,擅长表演《晌屐舞》。
该舞足穿木屐,裙系小铃,舞时铿锵作响。
秦汉至南北朝舞蹈
一、舞种
稗舞——用有柄的单面鼓作道具的一种集体舞,后世也称为“稗(bing)扇舞”。
铎舞——用铎作道具的舞蹈。
铎形像钟,有木柄,内有舌,摇动时“叮叮”作响。
白纶舞——盛行于晋代和南朝.因舞者身穿薄如轻纱的白纶缝制的长袖舞衣.故名。
该舞以舞袖为其特点,动作轻盈流畅。
盘鼓舞——汉代民间舞蹈,后来用于宴飨。
在地面上排列盘或鼓.一般用七个(或三个或五个).舞者穿长袖衣,在盘(鼓)上起舞。
拨头舞——又名“钵头”,是一种带有叙事性的舞蹈.表现一人之父为虎所伤而上山寻尸的痛苦之状。
巴渝舞——汉代西南少数民族舞蹈。
刘邦为汉王时.为了促成霸业,发兵攻打关中,派寅(c6ng)人为先锋,蜜人善舞.刘邦爱其舞姿,命乐工学习。
因寅人居住在巴郡渝水边(今四川境内),故名“巴渝舞”。
公莫舞一魏晋时期舞蹈。
取材于项羽和刘邦的“鸿门宴”的故事,鸿门宴上,项庄拔剑起舞欲杀刘邦,项伯也离席挥剑而舞,以袖掩护刘邦,说:“公莫!”后人以舞巾模拟项伯舞袖的姿态,遂成“公莫舞”。
踏谣娘——又作“踏摇娘”、“谈容娘”,产生于北齐,用舞蹈的形式表现故事:一人虐待妻,妻以歌诉苦.众帮腔唱:“踏谣。
和来!踏谣娘苦,和来!”因一面唱歌.一面落步.故谓之“踏谣”。
兰陵王舞——叉名“大面”、“代面”,北齐兰陵王雄健而貌美.曾戴假面率五百骑兵冲人敌阵.大胜。
军中谱《兰陵王人阵曲》.又根据乐曲变成歌舞戏。
狮子舞——狮子被古人当做威武祥瑞的象征.汉代通西域时由月氏、安息等地引进,至迟在曹魏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狮子舞,南北朝时广为流传。
作品
《火凤舞》——北魏高阳王时的宫廷舞蹈,舞者手中执扇,如鸟翼,模仿鸟的飞翔起落。
《玉树 *** 花》——南朝陈后主时的乐舞。
陈后主常与嫔妃们在宫中宴饮,选千百宫女歌舞作乐,《玉树 *** 花》即是其一。
但陈后主是亡国之君.因此后人将此曲称为“亡国之音”。
《伴侣》——北齐末的歌曲,《北史》批评它“ *** 而拙.世俗流传”.可能来自民间巷陌,涉及情爱内容的。
它像《玉树 *** 花》一样被当做“亡国之音”。
《踏金莲》——约产生于南朝齐代。
齐帝东昏侯萧宝卷是个荒*的昏君,喜歌舞,为潘贵妃修建神庙,凿金为莲花,镶贴于地面,潘妃舞于上,“步步生莲花”,后来演变为唐大曲。
著名舞蹈家
戚夫人——汉高祖刘邦的宠姬,善楚舞。
刘邦死后,被刘邦之妻吕后杀害。
李延年——设武帝时为乐府协律都尉,善歌舞,颇得武帝宠爱。
后因其妹李夫人(武帝宠姬)死.其弟李广利投降匈奴,李延年家族被诛灭。
赵飞燕——西汉末年宫廷舞蹈家,汉成帝之皇后.体态轻盈瘦小,舞艺高超。
后被废而自尽。
隋唐五代舞蹈
一、乐舞机关
1.教坊
唐高祖李渊设立音乐机关教坊。
在禁城之内的称“内教坊”,后在禁城之外设立了“外教坊”。
教坊的女乐人称“ *** ”。
2.梨园
唐玄宗时又设立了另一音乐机关.叫“梨园”,其中的乐人称“梨园弟子”。
二、舞种
1.中原舞种
健舞——唐代教坊舞蹈分为健舞和软舞两大类.均来自民问,后来用于宴飨。
健舞舞姿雄健,动作矫捷。
软舞——软舞舞姿柔美。
动作轻盈。
队舞——唐代宫廷舞蹈形式之一。
有《菩萨蛮队舞》、《叹百年队舞》等。
春莺啭(zhudn)一相传唐高宗李治晨听莺啼.命龟兹乐_r:白明达作曲.名《春莺啭》.后来依曲编舞.属于软舞。
踏歌——踏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青海大通县孙家寨H{土的陶盆彩绘中.就有挽手而舞的图样.在节日聚会时.人们成群结队在郊外起舞,手牵手.以脚踏地为节,边歌边舞。
到唐代.踏歌颇为盛行。
唐诗人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杨柳枝——民问歌舞,是在汉横吹曲《折杨柳》的基础上创新而成的女子舞蹈,名《杨柳枝》。
刘禹锡的《杨柳枝》中有“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之句。
绿腰——又名《六幺》、《录要》、《乐世》,唐代软舞,女子独舞,节奏由慢到快,舞姿轻盈优美。
字舞——舞者在舞动过程中.暂时停顿,摆成字形。
剑器舞——剑舞在我国也有着悠久传统,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子的学生子路,戎装见孔子,曾拔剑起舞。
学生拜见老师舞剑,当然只是表演技艺,是对老师致敬的意思。
湖北随县战国初期曾侯乙墓出土的鸳鸯盒上的乐舞图案中,鼓旁的舞者腰间挂着短剑,说明剑舞可能是当时颇为流行的一种舞蹈形式。
楚汉相争时,刘邦、项羽宴于鸿门,项庄说:“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羽表示同意,于是项庄拔剑起舞,逐渐靠近刘邦,企图借机杀死刘邦,在场的项伯见刘邦危急,也以剑伴舞,保护刘邦不被项庄杀害。
这个故事表明,当时筵宴中有舞剑作为余兴表演的风俗。
唐代,武将舞剑也是常有之事,如李白作《司马将军歌》,有“将军自起舞长剑”句;岑参作《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有“酒泉太守能剑舞”句;杜甫作《故武卫将军挽歌三首》,有“舞剑过人绝”句等等。
可见当时许多人会舞剑,而且各有绝招。
公孙大娘最为擅长的《剑器》舞,是《裴将军满堂势》。
杜甫曾观其舞,并写了《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一诗,从诗中的描述看.是一种广场单人舞,观者如山,此舞技巧很高。
作品
从表演内容来看,坐部伎有六部:《燕乐》、《长寿乐》、《天授乐》、《鸟歌万岁乐》、《龙池乐》、《小破阵乐》,其中《燕乐》包括《景云乐》、《庆善乐》、《破阵乐》、《承天乐》。
立部伎有八部:《安乐》、《太平乐》、《破阵乐》、《庆善乐》、《大定乐》、《上元乐》、《圣寿乐》、《光圣乐》。
坐部伎、立部伎的节目一般在宫廷宴享朝会时表演。
关于“周代古代舞蹈史”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恨琴]投稿,不代表同舟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dtzcl.com/tz/2926.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同舟号的签约作者“恨琴”!
希望本篇文章《周代古代舞蹈史》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同舟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周代古代舞蹈史”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周代古代舞蹈史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舞蹈 ,一般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