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杜甫与李白的交往故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杜甫与李白的交往故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家园何处 一 在我的想象中,李白一生浪迹天涯,漂泊不定,似乎始终都在不停地四处漫游。然而,在民间传说中,却有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讲到李白在开封有个牵系着他后半生的家。 故事发生在大唐天宝三年,李白、杜甫、高适三大诗人相聚开封,同登吹台饮酒赋诗。有一天,他们正在吹台开怀畅饮,忽听窗外传来如梦如幻的琴声。三人疑是师旷再生,不禁心生感慨。似醉非醉之间,李白即兴赋诗,挥笔在粉墙上写下了那首千古名作《梁园吟》。三位诗人走后,一位年轻貌美的白衣女子带着丫环来到这里。她云髻高耸,裙裾飘飘,站在壁前反复吟诵那气势磅礴的诗篇,如醉如痴,连僧人进房都未能觉察。僧人看到粉白的墙壁被涂得黑乎乎一片,心生怨气,举布欲擦,却被这位姑娘拦住。经过一番交涉,她取出千两银子,买下此壁,保住了墙上的诗句。不久,李白听说此事,深受感动,便托杜甫和高适作媒,娶这位宗氏才女为妻。宗氏就是李白的第四位夫人。 这个“千金买壁”的传说未必真有其事,但宗氏才女却确有此人。据郭沫若考证,李白“在梁园也有家,往来于此,累十年之久。”宗氏的祖父名叫宗楚客,在唐高宗时曾做过宰相,后因依附韦后,被唐玄宗所杀。李白和宗氏结婚后仍四处漫游,也常回家看看。直到安史之乱爆发,他才带着宗氏与她的弟弟宗昂逃到江南避难,结束了“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园”的生活。 我们已无法确切知道,诗人在十年间曾多少次回到这里、每次在家里住多久,但即便他是一叶任意漂荡的孤舟,想必在疲惫的时候也会停靠到自己的港湾。家是思念的方向,是梦中的牵挂,是诗人漂泊孤旅中洒到床前的那缕月光。有了这个家,李白落拓失意的后半生,便有了一份无可替代的心灵慰籍。 二 诗人余光中在《寻李白》中这样写道:“至今成谜是你的籍贯/陇西或山东,青莲乡或碎叶城/不如归去归哪个故乡?”关于李白的身世,历来争论颇多。按较为普遍的说法,李白祖籍陇西成纪,其先祖于隋朝未年被流放到西域。李白出生在中亚的碎叶城,五岁左右随父亲迁居四川江油县青莲乡。他有感于“铁杵磨成针”而发奋好学,“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还热衷于剑术和纵横术,青年时代就游遍了蜀中名胜。 26岁那年,李白仗剑走出巴山蜀水,开始了漫长的漂泊生涯。在湖北安陆,他与前宰相许圉师的孙女结婚,先后生下女儿平阳和儿子伯禽。此后8年,他对出仕为官满怀自信,四处求仙访道,结交各方人士,足迹踏遍近半个中国。后来,他又举家迁往山东济宁,仍然奔走于各地,向官员锐身自荐,苦苦寻求出仕的时机。不久,妻子许氏病故,李白又与一刘姓女子结婚,并迁居安徽南陵。但这次婚姻并没有维持多久,二人分手后,李白与一山东女子再次结婚,还生下了一个儿子,名叫颇黎。 天宝元年秋天,唐玄宗接受玉真公主和道士吴筠的举荐,征召李白入京。此时,李白已经42岁了,正住在安徽南陵一个小山村里。接到消息,他欣喜若狂,连忙烹鸡置酒,高歌取醉,还写下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的诗句,可谓意气扬扬,踌躇满志。他原以为,此去定可以酬其为帝王师、画经纶策的的夙愿,不料,现实无情地粉碎了他的梦想,他得到的翰林供奉不过是皇帝为附庸风雅而设的一个闲职。 当时的唐玄宗在位已三十年,昏庸腐朽,纵情声色,久疏朝政。这使李白感到万分失望,他不能忍受“以俳优蓄之”的待遇,不甘心扮演一个跟在帝王、贵妃身后赋诗纪盛、歌咏升平的角色,时常借酒浇愁,亦醉亦狂。即使这样,他还是遭到了权贵的谗毁与排挤。“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后宫妒杀人”,在朝仅一年零八个月之后,李白便怀着失望与悲愤走出了长安。 三 走出长安,李白向东漫游,一路凄凄惶惶、无限迷茫。被召进宫的恩宠已恍若隔世,才济天下的宏图大愿也随京阙城楼渐渐远逝,今后的人生道路该如何走呢?疲惫与失落中,他让流浪的长靴踏进了洛阳的街巷。于是,杜甫走进了他的视野。 此时,李白44岁,杜甫刚满33岁。杜甫生于河南巩县一个官宦世家,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期的著名诗人,父亲杜闲为奉天县令。杜甫自幼受到正统的儒家文化熏陶,七岁能写诗,十四、五岁时便“出游翰墨场”,与文士们交游酬唱。24岁时,他到洛阳参加科考,却未能及第。从此,他筑居于洛阳与偃师之间的首阳山下,过着“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漫游生活。 也许前世有个约定,让李白与杜甫终于在洛阳邂逅。他们意气相投,一见如故,几番把酒长谈之后,相约汴州同游。 他们或许并不知道,就在他们惺惺相惜、商定前往开封之际,同样落拓失意的高适,正流浪在开封街头。 高适自幼学书学剑,雄心勃勃,非常自负。与李白一样,他也不屑于走科考入仕的常道,而寄希望于经人举荐得到天子的赏识,一鸣惊人。20岁时,他曾西游长安,首探仕路,结果无功而返。此后十年间,他居住在开封一带耕田读书,等待时机。后来,又北游燕赵,试图走从戎入幕而登仕途的道路,仍然失败而归。“兔苑为农岁不登,雁池垂钓心良苦。”两次求仕失败,使高适贫困潦倒,但凄草荒田掩不住他过人的才气,他那雄健奔放的诗句早已让他的名字远播四方。 李白来了。杜甫来了。于是,三位诗人携手登临高台,“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酣饮豪歌,慷慨怀古,在猎猎秋风中揭开了中国文学史上最为激动人心的一幕。 据说,文坛三杰吹台相会之际,都曾写下传世诗篇。高适的《古大梁行》古朴豪迈,杜甫的《遣怀》沉郁苍凉,李白的《梁园吟》则气势磅礴、波澜壮阔。正是这首《梁园吟》,让宗氏才叹为折服、如醉如痴,引出了一段流传千年的佳话。 四 吹台相传为春秋时期乐师师旷所筑。汉孝文帝时期,深受宠爱的皇子刘武被封到开封为梁孝王。梁孝王在吹台四周兴建亭台楼阁,遍植奇花异草,常在此饮酒作赋,因而得名“梁园”。 到了唐代,梁园的富丽堂皇早已湮灭,但开封作为全国的水运中心却日渐繁华。也许是为开封迷人的风光所吸引,怀才不遇的三大诗人来到这里,有了一次空前绝后的心灵对话。 这次欢聚深深刻进了杜甫的心灵,他一生都在苦恋着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动则写诗感叹,深情吟唱。直到晚年,他在诗中还这样写道:“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气酣登吹台,怀古视平芜。” 挥手告别吹台,高适东游江苏,杜甫西行长安,李白则继续四处浪游。一年之后,李白和杜甫虽然在山东又见过短暂的一面,但分手以后各自飘零,动如参商,再也无缘相见。 笃于情谊的杜甫对李白无日不忘,写下了不少怀念李白的感人诗篇。赠李白、忆李白、怀李白、梦李白、寄李白,杜甫写及李白的诗竟有十余首之多,而且几乎每首都是呕心沥血、情真意切的名作。“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故人入我梦,明我常相忆。”“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千载之下读这些一往情深的诗句,仍然令人情动衷肠。文人历来相轻,尤其是在年龄相近的男人。萍水相逢的男人可以产生深厚的友谊,但象杜甫这样在梦中呼喊着李白的名字、醒来后情人般为梦中男人写诗的,似乎绝无仅有。 在李白的诗中,写及杜甫,也有“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等表达友情的诗句,但远没有杜甫的诗深切感人。这可能与二人当时的名气有关:李白已名震天下,而杜甫在世时诗名不显。不过,我更愿意相信这是性格使然,因为李白不是一个儿女情长的人。 五 李白狂傲不羁,超脱豁达。他一生都在流浪,一生都在结交朋友,却从没有哪个人能让他长久地放在心上。年轻时,他认识了比他大11岁的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表达出在他诗中极少见到的钦佩之情;应诏到长安后,李白与贺知章交好,同为“酒中八仙”,贺称李为“谪仙人”;有个名叫魏万的年轻人,对李白十分崇拜,追顺随他来到开封,随后又到山东、到江浙,千里迢迢苦追不舍,一直追到扬州才追上,李白大为感动,引为知己,还将诗稿相托付。然而,对这些朋友,李白也和对杜甫一样,相聚时酒酣意浓,分手后极少牵挂。 对朋友如此,他对妻子也显得无情无义。李白长年游荡在外,在他的诗中却几乎找不到思念妻子的作品。“出门妻子强牵衣,问我西行几日归?来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在仅有的几首写及妻子的诗中,也都是这样无情无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对李白来说,家在哪里似乎并不重要,无非是漂泊中的一个驿站。他一生真正情有独钟、念念不忘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出仕为官。 李白浪迹天涯,目的并不是游山玩水,而是寻找机会,希望能够得到朝廷的任用。即使在从政失败、走出长安以后,他仍然时刻渴望着重登龙门,再摄魏阙。 安史之乱爆发时,李白正在江南漫游。唐玄宗之子永王璘在江陵起兵,征李白为幕佐。诗人以为建功立业的机会到了,满怀热忱地从戎入幕,却糊里糊涂地卷入了皇权斗争。为时不足三个月,永王兵败被杀,李白被流放夜郎。经受15个月颠簸流离的流放,遇朝廷大赦,他才得以到回到江西南昌与夫人重聚。政治上两遭惨败,他并甘心也未死心。61岁这年,听到李光弼出兵东南的消息,他按捺不住心潮的狂涌,前去投军,不幸半路病倒,次年在贫困潦倒中死去,结束了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李白不适合于官场,他情绪冲动,耽于幻想,天真幼稚,放荡不羁,这种气质和性格,决定了他的仕途蹉跌和悲剧命运。他那激情浪漫的诗魂只属于山水,妻子的温柔缠绵留不住他,家庭的幸福温馨留不住他,朋友眷恋相恤更留不住他。他忘记故乡在哪里,家园在何处,走了一生的迷途。 好在他还有诗,还有酒,“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参考:网易
李白和孟浩然一同干过啥有意义的事吗?
谁说李白很少回杜甫的,请不要瞎说好吗?其实李白的很多诗都流失掉了,可能在那些流失当中的诗,很多都是写给杜甫的。他们的友谊是不容置疑的。
从仅有的几首诗《戏赠杜甫》《沙丘城下寄杜甫》《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等,就可以看出李白和杜甫之间的友谊了。而且你要想啊,毕竟李白和杜甫也是相差十几岁的人了,他们之间还是会存在一些差距,一些距离。他们两个人,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天造地设的一对好朋友,在作诗这个领域是没有人敢非议的,他们两个结合起来,无人能敌。一个是豪放派,一个是委婉派,完美的搭档。
李白虽然年长杜甫十一岁,但是他对于杜甫也还是有同样深厚的感情。李白应该不止写了4首诗给杜甫,后面肯定还是写了很多的,只是当时流失了,并没有保存下来。他们那刚签了几首诗中就可以看出杜甫和李白是相互的,李白是欣赏杜甫的,杜甫是崇拜李白,大家都知道。有点类似于爱豆和粉丝,但这个粉丝不简单,自身的实力也是非常的优秀,走的路线和爱豆不一样。
这个粉丝在自己这一方面风格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当时李白的诗是更加受观众喜欢的风格,但是杜甫的诗没有流行起来,但是到了后期了人们就慢慢发现杜甫的才华。真正的感情,是不应该用诗的数量来衡量的,这都是一些表面的见解。
为什么杜甫那么欣赏李白,却对王维不屑一顾
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
在他们的关系里
李白对孟浩然就象杜甫对李白
狂热的崇拜与爱
李白传世的诗里有两首是写给孟浩然的
第一首赠孟浩然 是**裸的爱情宣言: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这场年轻的风花雪月收场却并不太好
第二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失落的意味隔了千年都能看出来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小白大概是在长江边站了很久很久
目送他离开
想起一首暴俗的歌--第一次爱的人
呵呵,后来他对杜甫的种种基本是孟浩然对他的翻版
更重要的是诗人都自负,王维怎么看自己的诗都觉得比李白的好,但李白的名声就是响。李白怎么看王维的就是看不上,但王维的名声却一点也不比自己的差。可能王维看不惯李白上天入地天马行空的风格,认为是有害诗风;李白也看不惯王维那点田园情调,更不喜欢动不动就是把佛理引入诗中。王维拿了李白的诗可能颇有微辞,然后会指出诗中的种种不当,亦显示水平高出李白一筹;李白拿了王维的诗估计根本问也不问,拿了便丢,口中还“怎么怎么不屑”的阵阵有辞。两个人更是为诗打起了冷战。殊不知后人把他们两个摆到了同样的高度。杜甫就不同了,当时的杜甫不过是个谦虚有礼的上进小青年,是个来长安闯世界的“北飘”,两位大诗人对于青年的前途当然关心。
关于“杜甫与李白的交往故事?”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淦建利]投稿,不代表同舟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dtzcl.com/tz/2900.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同舟号的签约作者“淦建利”!
希望本篇文章《杜甫与李白的交往故事?》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同舟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杜甫与李白的交往故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杜甫与李白的交往故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家园何...